选择合适的储存容器:根据化工原料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储存容器,如塑料桶、铁桶、玻璃瓶等。对于具有腐蚀性的化工原料,应使用耐腐蚀的容器;对于易燃易爆的化工原料,储存容器应具备良好的密封性和防静电性能。
设置设施:储存场所应配备必要的设施,如消防器材、泄漏应急处理设备、通风设备、报警装置等。同时,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,禁止无关人员进入。
定期检查维护:定期对储存的化工原料进行检查,查看包装是否完好,有无泄漏、变质等情况。对储存设施和设备也应进行维护保养,确保其正常运行。
防止碰撞和摩擦:在装卸和运输过程中,应轻拿轻放,避免化工原料包装受到碰撞、摩擦或挤压,防止因包装破损导致泄漏。
控制运输温度和湿度:对于一些对温度、湿度敏感的化工原料,运输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控温、保湿措施,如使用冷藏车、保温车或采取防潮措施等。
应急处理准备:运输人员应了解所运输化工原料的危险特性和应急处理方法,一旦发生泄漏、火灾等事故,应能够迅速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,如疏散人员、设置警戒区域、进行泄漏处理等,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。
人员疏散与防护
疏散人员:按照预定的疏散路线,组织泄漏区域及可能受影响区域的人员迅速撤离到地带。在疏散过程中,要确保人员的,避免出现恐慌和拥挤踩踏等事故。
人员防护:应急救援人员必须穿戴相应的防护装备,如防护服、防毒面具、防护手套、防护鞋等,确保自身后再进入泄漏现场进行处理。对于不同类型的化工原料,需要选择合适的防护装备,例如,处理强酸强碱泄漏时,要使用耐酸碱的防护用品;处理有毒气体泄漏时,要使用能有效过滤相应毒气的防毒面具。
现场清理与恢复
清洗现场:泄漏物处理完毕后,应对泄漏现场进行彻底的清洗,消除残留的化工原料和污染物。清洗用水应经过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,避免对水体造成污染。对于受污染的土壤,也需要根据污染程度进行相应的处理,如进行土壤置换、化学修复等。
恢复生产:在确保现场和环境符合要求后,对因泄漏事故而停止运行的设备、设施进行检查和修复,经调试合格后,逐步恢复正常生产。同时,对整个应急处理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估,分析事故原因,总结经验教训,提出改进措施,完善应急预案。